免費時代的《掃黑風暴》:當正義敘事成為流量密碼
28集《掃黑風暴》全免觀看的消息在網絡上掀起一陣狂歡。觀眾們歡呼雀躍,為不必支付會員費或點播費就能觀賞這部口碑劇集而興奮。平臺方則暗自計算著流量與用戶留存率,將這部"正劇"作為吸引用戶的誘餌。在這場看似雙贏的交易背后,隱藏著一個更為復雜的文化現(xiàn)象:當掃黑除惡這樣的嚴肅題材成為流量經濟的一部分,當正義敘事被包裝成娛樂產品,我們是否正在經歷一場主流價值傳播的深刻變革?
《掃黑風暴》作為一部反映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劇集,其創(chuàng)作初衷無疑是嚴肅的。劇中展現(xiàn)的官商勾結、黑惡勢力對基層政權的滲透、政法隊伍的害群之馬等情節(jié),都取材于真實案例。這種直面社會陰暗面的勇氣,以及對正義必勝的堅定表達,構成了劇集的核心價值。然而,當這樣的內容被置于視頻平臺的算法推薦系統(tǒng)中,與偶像劇、綜藝節(jié)目并列在"猜你喜歡"的欄目里時,其原有的嚴肅性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娛樂化邏輯的侵蝕。
免費觀看模式是當代數(shù)字資本主義的典型策略。平臺方深諳"羊毛出在豬身上"的道理——通過提供免費內容吸引用戶,再通過廣告、會員增值服務或其他方式變現(xiàn)。《掃黑風暴》的全免觀看絕非慈善行為,而是經過精密計算的商業(yè)決策。當用戶為追劇而涌入平臺,他們的注意力、行為數(shù)據(jù)乃至潛在的會員轉化,都將成為平臺盈利的源泉。在這個過程中,掃黑除惡這樣本應引發(fā)深思的社會議題,被異化為吸引流量的工具,正義敘事淪為了平臺爭奪用戶時間的武器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在這種模式下,嚴肅題材作品的評價標準正在發(fā)生微妙的變化。制作方不再單純考慮作品的社會價值與藝術成就,而是不得不預估其在流量市場的表現(xiàn)。當播放量、熱搜次數(shù)、彈幕數(shù)量成為衡量作品成功與否的主要指標,創(chuàng)作者將不可避免地調整敘事策略,加入更多能夠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元素——激烈的打斗場面、戲劇化的反派形象、快節(jié)奏的情節(jié)推進。這些改編固然增強了劇集的可看性,但也可能模糊了現(xiàn)實與戲劇的邊界,使觀眾將復雜的掃黑除惡斗爭簡化為善惡分明的娛樂故事。
在《掃黑風暴》的彈幕和評論區(qū),我們能看到這種簡化的明顯痕跡。許多觀眾將關注點放在演員的顏值、角色的CP感、個別場景的"爽度"上,而對劇中反映的深層次社會問題視而不見。當孫興這樣的反派角色因其"變態(tài)魅力"成為討論焦點,當觀眾為李成陽與何勇的兄弟情而瘋狂"磕CP"時,劇集原本希望傳達的警示意義已在相當程度上被消解。這種娛樂化解讀不是觀眾"沒文化"的表現(xiàn),而是免費觀看模式下內容必然遭遇的命運——在注意力經濟中,能夠快速帶來愉悅感的內容總是更容易傳播。
主流價值的傳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(zhàn)。一方面,像《掃黑風暴》這樣的作品確實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,讓掃黑除惡的成果與意義為更廣泛的人群所知;另一方面,當這些內容被納入流量經濟的運行邏輯,其嚴肅內核就有被掏空的危險。我們陷入了一個悖論:為了讓主流價值觸達更多人,必須借助商業(yè)平臺的渠道;而一旦進入這個渠道,又不得不服從其娛樂化、碎片化的傳播規(guī)則。
破解這一困境需要多方合力。對平臺而言,應當承擔起社會責任,不僅將這類作品視為流量來源,更要設計更合理的推薦機制,引導觀眾進行深度思考;對創(chuàng)作者來說,在保證劇集可看性的同時,需堅守創(chuàng)作初心,避免為迎合市場而過度戲劇化;對觀眾而言,則需培養(yǎng)更為主動的觀看態(tài)度,不滿足于表面的感官刺激,而是透過劇情思考其現(xiàn)實指涉。
《掃黑風暴》全免觀看的現(xiàn)象,折射出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癥候。當一切內容——無論多么嚴肅——都被卷入流量經濟的漩渦,我們或許該停下來思考:在免費的表象之下,我們真正付出的是什么代價?正義敘事成為流量密碼的同時,是否也在無形中被重新定義?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答案,但值得我們持續(xù)追問。畢竟,一個健康的社會,不僅需要掃黑除惡的行動,也需要對這些行動進行不娛樂化的嚴肅思考。
上一篇:公交上跳d突然開了的奇妙瞬間
下一篇:免費觀看美女視頻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