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費西瓜視頻:一場對年輕母親的精神圍獵
在這個"注意力經濟"的時代,各大互聯(lián)網平臺都在瘋狂爭奪用戶的眼球和時間。而在這場無聲的戰(zhàn)爭中,一個特殊的群體成為了平臺競相爭奪的"優(yōu)質資源"——年輕母親。西瓜視頻推出的"年輕母親免費看"計劃,表面上是一種慷慨的福利,實則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商業(yè)圍獵。當我們剝開"免費"的糖衣,會發(fā)現(xiàn)其中包裹著的是對年輕母親這一群體的系統(tǒng)性剝削,是對她們本已稀缺的注意力資源的無情榨取。
年輕母親可能是當代社會中最疲憊的群體之一。她們在職場與家庭的雙重壓力下艱難平衡,在哺乳、育兒與工作的夾縫中尋找自我。她們的每一分鐘都被分割成碎片,注意力成為最奢侈的資源。而正是這種稀缺性,使她們成為互聯(lián)網平臺眼中的"香餑餑"。西瓜視頻的"免費"策略,本質上是用零門檻的內容獲取,換取這些母親們寶貴的碎片時間。當一位母親在深夜哺乳間隙打開手機,在通勤路上尋求片刻放松,或在孩子午睡時渴望一點私人空間,西瓜視頻的免費內容就像一劑即時止痛藥,緩解著她精神上的疲憊與孤獨。但這種緩解是短暫的,代價卻是注意力的持續(xù)流失。
從表面上看,"免費"為經濟條件有限的年輕母親提供了娛樂資源,似乎是一種普惠行為。但我們需要追問:為什么是年輕母親?為什么不是大學生?不是退休老人?答案藏在商業(yè)邏輯的陰影里。年輕母親不僅擁有較高的用戶黏性,還掌握著家庭消費的決策權,是廣告主最青睞的目標人群。通過"免費"策略吸引這一群體,平臺實際上是在為后續(xù)的商業(yè)變現(xiàn)鋪設道路。更不必說,在"免費"的背后,用戶數(shù)據(jù)被采集、分析、打包,成為平臺向廣告商要價的籌碼。當一位年輕母親沉浸在"免費"的喜悅中時,她的瀏覽習慣、停留時長、互動行為都已被轉化為數(shù)據(jù)點,成為她數(shù)字畫像的一部分。這不是饋贈,而是一場不對等的交易——母親們付出的是無形卻寶貴的注意力與隱私,得到的卻是大量低質、碎片化的內容填充。
年輕母親在媒介素養(yǎng)方面往往處于雙重弱勢。一方面,育兒壓力使她們難以有精力批判性地篩選內容;另一方面,我國針對母親的媒介教育幾乎空白,使她們缺乏抵御信息傾銷的能力。西瓜視頻等平臺恰恰利用了這種脆弱性。通過算法精準投喂,它們?yōu)槟贻p母親打造了一個個"信息繭房",里面塞滿了婆媳矛盾、育兒焦慮、情感糾紛等刺激性內容。這些內容如同精神快餐,能夠迅速產生多巴胺刺激,卻無任何營養(yǎng)可言。更可怕的是,長期浸泡在此類內容中,母親們的認知能力和審美品味會被無形中拉低,形成一種精神上的"味覺退化",最終只能接受越來越低質的內容供給。
從社會層面看,這種針對年輕母親的注意力收割加劇了性別不平等的社會結構。它無形中強化了"母親=家庭主婦=低端內容消費者"的刻板印象,將母親們圍困在一個商業(yè)構建的"育兒孤島"上。當母親們的時間被大量碎片化視頻占據(jù),她們用于自我提升、社會參與的機會就相應減少。這實際上是一種新型的數(shù)字性別歧視——通過看似中立的算法和技術,延續(xù)著傳統(tǒng)性別角色的分工與限制。我們很少看到平臺推出"年輕父親免費編程課程"或"職場母親免費商學院",因為這些內容不符合資本對母親角色的預設和期待。
面對這種結構性剝削,簡單的道德譴責無濟于事。我們需要構建系統(tǒng)性的防御機制。首先,應當推動相關立法,要求平臺對"免費"產品的數(shù)據(jù)使用和商業(yè)目的進行透明化披露,讓用戶真正知情同意。其次,婦聯(lián)等組織應開展針對年輕母親的數(shù)字素養(yǎng)教育,提升她們對注意力經濟的認識和抵御能力。更重要的是,全社會需要重新思考育兒勞動的價值,推動企業(yè)為在職母親提供真正支持性的工作環(huán)境,而不是讓短視頻成為她們唯一的減壓出口。
年輕母親不是需要憐憫的對象,而是應當被尊重的群體。她們值得擁有高質量的內容消費選擇,而非被圍獵成為流量經濟中的數(shù)字勞工。當我們談論"免費"時,必須清醒認識到:在互聯(lián)網時代,最昂貴的東西往往標價為零。年輕母親的注意力不該被如此廉價地收割,她們的時間和精力應當投向更有價值的事物——無論是提升自我、陪伴孩子,還是參與社會。唯有打破這種注意力剝削的循環(huán),我們才能還母親們一個真正自由選擇的空間,而非困在算法精心設計的"免費"牢籠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