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(shù)字時代的隱私困境:當楊冪的十二分鐘成為全民圍觀的對象
2023年11月,一段疑似楊冪酒后狀態(tài)的十二分鐘視頻在網絡瘋傳,迅速登上各大社交平臺熱搜榜首。這起事件猶如一面多棱鏡,折射出當代社會對名人隱私的集體窺視、數(shù)字時代個人邊界的模糊以及公眾人物面臨的形象管理困境。在點擊量與道德底線的拉鋸戰(zhàn)中,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了這場隱私圍觀的共謀者。
事件發(fā)酵過程中,網絡輿論呈現(xiàn)出驚人的分裂狀態(tài)。一部分網友以"明星無隱私"為由,對視頻內容進行逐幀解讀;另一部分則質疑視頻拍攝者的動機,認為這是對個人尊嚴的粗暴侵犯。更值得玩味的是,在這兩極之間,存在著龐大的"沉默圍觀者"群體——他們既不轉發(fā)也不譴責,只是安靜地消費著這段本不該公開的私人時刻。這種集體性的窺私行為,恰恰構成了當代數(shù)字社會最普遍也最隱蔽的暴力形式。
從法律視角審視,我國《民法典》第1032條明確規(guī)定"自然人享有隱私權",第1033條則具體列舉了包括"拍攝、窺視他人私密活動"在內的侵權行為。然而在現(xiàn)實中,當侵權主體是匿名的網絡大眾,當傳播鏈條呈幾何級數(shù)擴散時,法律救濟往往顯得力不從心。楊冪工作室的聲明中"已委托律師取證"的表述,暴露的正是這種維權困境——如何在數(shù)字海洋中追責每一個轉發(fā)者?如何量化這種集體侵權造成的心理傷害?
娛樂工業(yè)體系下的明星形象,從來都是精心構建的商業(yè)符號。經紀公司通過影視作品、社交媒體、品牌代言等多重渠道,為藝人打造符合市場期待的人設。而這類隱私泄露事件,則粗暴地撕裂了這層商業(yè)包裝,將明星還原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。吊詭的是,公眾既渴望看到明星"真實"的一面,又會在這種真實超出預期時進行道德審判。楊冪事件中,部分網友對其酒后狀態(tài)的評頭論足,恰恰印證了這種認知悖論。
在注意力經濟主導的時代,每個人的隱私都面臨著被貨幣化的風險。普通人的一段視頻可能價值有限,但明星的私人時刻卻蘊含著巨大的流量潛能。這段十二分鐘視頻的傳播鏈條上,平臺獲取了用戶停留時長,營銷號收割了廣告分成,圍觀者滿足了獵奇心理——多方共謀下,個人的隱私權成為被犧牲的代價。這種異化現(xiàn)象提示我們:當私人生活成為公共消費品,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某天成為下一個"楊冪"。
回望這起事件,真正值得深思的不是視頻內容本身,而是整個社會對待隱私的態(tài)度變遷。在攝像頭無處不在的今天,保持"不拍攝、不傳播"的克制,或許是我們對抗數(shù)字異化最后的尊嚴防線。對于公眾人物,我們既要允許他們擁有卸下光環(huán)的權利,也要警惕將名人非人化的傾向——畢竟,任何人的十二分鐘脆弱時刻,都不該成為全民圍觀的娛樂素材。
下一篇:勿忘初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