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于兒童動畫角色形象保護的思考
近日,網絡上出現了一些關于"葉羅麗公主無衣圖片"的搜索需求,這一現象引發(fā)了筆者對兒童動畫角色形象保護問題的深入思考。作為一部深受小朋友喜愛的國產動畫,《精靈夢葉羅麗》中的角色形象本應得到合理保護,但部分網絡行為卻可能對兒童成長環(huán)境造成潛在影響。
《精靈夢葉羅麗》自2013年首播以來,以其精美的角色設計和正能量的劇情贏得了眾多小觀眾的喜愛。葉羅麗公主作為主要角色之一,其形象設計融合了中國傳統(tǒng)美學與現代動畫技術,服飾造型既華麗又富有東方韻味。這種藝術創(chuàng)作本應得到尊重,但令人擔憂的是,某些網絡用戶卻試圖尋找角色"無衣"等不當內容,這種行為不僅違背了動畫創(chuàng)作的初衷,更可能對未成年人產生不良示范。
從法律層面來看,我國《未成年人保護法》明確規(guī)定要"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,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"。動畫角色形象作為文化產品的一部分,其傳播和使用都應當遵守相關法律法規(guī)。任何對原始角色形象進行不當修改、傳播的行為,都可能涉嫌侵犯著作權,甚至觸犯制作、傳播淫穢物品等相關法律條款。網絡平臺作為內容傳播的重要渠道,有責任建立完善的審核機制,及時攔截這類不當內容。
在兒童心理學視角下,6-12歲正是形成健康審美觀的關鍵期。動畫角色作為孩子們模仿的對象,其形象完整性直接影響著兒童的認知發(fā)展。英國兒童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指出:"游戲和幻想是兒童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。"當動畫角色被不當修改后,可能造成兒童對人際關系和身體認知的扭曲理解。國內相關研究也表明,接觸不良網絡內容的兒童更容易出現社交障礙和身體焦慮。
從文化傳播角度而言,國產動畫承載著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。葉羅麗系列中融合的傳統(tǒng)服飾元素、環(huán)保理念等內容,都是寶貴的文化教育資源。若任由角色形象被惡意篡改,不僅損害作品的藝術價值,更會削弱其教育功能。日本在保護動漫形象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鑒,其嚴格的《青少年健全育成條例》對動漫角色的二次創(chuàng)作有著明確規(guī)范。
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應當如何應對這一問題?首先,建議家長主動了解孩子觀看的動畫內容,通過共同觀看建立溝通渠道。當發(fā)現不當網絡行為時,應采取溫和的方式引導而非簡單禁止。學校則可開展媒體素養(yǎng)教育課程,教導學生辨別網絡信息的合理性。北京市某小學開展的"健康上網"主題活動就取得了良好效果,學生們逐漸形成了抵制不良信息的自覺意識。
網絡平臺方需要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。除加強內容審核外,還應建立便捷的舉報渠道,對違規(guī)內容及時處理。技術手段上,可采用AI識別系統(tǒng)自動過濾不當圖片,同時完善用戶年齡驗證機制。某視頻平臺近期推出的"青少年模式"就有效減少了不良內容的曝光率。
作為普通網民,我們每個人都應樹立正確的網絡行為準則。遇到不當內容時積極舉報,不參與傳播;在社交平臺發(fā)言時自覺維護健康的網絡環(huán)境。只有多方共同努力,才能為孩子們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。
回望這一現象,其背后反映的是網絡時代兒童權益保護的新挑戰(zhàn)。葉羅麗公主的形象保護問題只是冰山一角,我們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機制來應對類似情況。期待通過法律規(guī)范、技術手段和教育引導的多管齊下,讓每一個動畫角色都能以原本美好的姿態(tài)陪伴兒童成長,讓每一顆童心都能在健康的文化環(huán)境中自由綻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