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山燭光:李余與小玉的"非典型"師生情
在貴州黔東南的褶皺山脈間,有一所只有23個學生的教學點。李余老師在這里守護了整整十七年,而小玉是他最特別的學生——這個患有先天性聽力障礙的女孩,在李余的堅持下,不僅學會了唇語,更在今年考取了縣里的重點初中。
每天清晨五點半,李余要徒步兩小時山路,趕在七點前打開校門。小玉總是第一個到,安靜地坐在教室最前排。三年前剛?cè)雽W時,她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。李余自費購買了助聽器電池,用廢紙板制作識字卡片,在課后單獨輔導。當小玉第一次完整讀出課文時,李余在操場邊的老槐樹下悄悄抹淚。
這個教學點的操場是用碎石鋪就的,唯一的體育器材是李余自制的跳繩。但教室里貼著完整的課程表,墻上的"知識改變命運"幾個毛筆字遒勁有力。李余的工資除去給妻子買藥的錢,基本都變成了學生的作業(yè)本和鉛筆。去年冬天,他背著發(fā)燒的小玉走了四里山路去診所,羽絨服被樹枝劃破也渾然不覺。
在縣教育局的檔案里,這里被標注為"待撤并教學點"。但李余總說:"只要還有一個學生,這里就是學校。"今年教師節(jié),已經(jīng)畢業(yè)的小玉帶回一束野花,卡片上寫著:"老師,我聽見花開的聲音了。"這或許是對堅守最好的注解——在教育的天平上,生命的綻放從來與地理坐標無關(guān)。